>
“那皇上怎么不严令禁止,要不干脆把裹脚布打开,让那些吵着反对裹足令的士大夫看看。
只要他们见着了,我看有谁还能昧着良心说出喜欢三寸金莲的话来。”
康熙连着斜了万柳好几眼,冷哼一声:“原来在这等着我呢,我就说今天怎么这么好,不用我去三催四请,丢下十二自己就来了清溪书屋。
你说吧,脑子里又在想着什么鬼主意?”
“皇上真是厉害,真是火眼金睛,一下就看穿了我的想法。
不过你可不能冤枉我啊,现在十二讨厌得很,我才懒得看见他,苍天可鉴,现在我心里只有皇上。”
万柳胡乱拍了一通康熙的马屁,直拍得他心花怒放,趁机说道:“其实我也是担忧,这女人若都是缠足,就跟关在笼子里的鸟,只知道吃食,逗人开心。
太平盛世还好,若是遇到战乱,或者天灾**,男人得去上战场,剩下的妇孺老小,老小动不了,妇孺本是劳动力,这一下也没了,那真是雪上加霜。
人说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,真等到那一天才悔悟,为时已晚矣。”
康熙深深叹息,斟酌之后说道:“你说的这些,朝堂之上早有争议。
也有妇人听到朝廷下令不允许缠足,觉着逼得她们没了活路,闹着要上吊自杀。
女人自小依附娘家兄弟而活,长大之后嫁人,则依附丈夫儿子。
若是下死令不允许妇人缠足,让先前缠足的妇人怎么办?”
万柳愣住,这也是个问题。
现在涉及甚广,康熙肯定会更加深思熟虑。
她思忖了片刻,试图从统治者的角度,也就是康熙的角度去看问题,说道:“满人女子以前能骑马打猎,下地干活,想必汉人也一样。
女人出嫁前靠娘家,出嫁后靠夫家,总是得靠一个,主要是现在女人脚跟残疾没什么两样,没有别的路可走呀。
其实有很多女性都很厉害,像是太皇太后,再往前朝看,也有许多能干的女中豪杰,完全不输男子。
我不是一定要拿女人与男人比,只不管男女都是大清的子民,都当为大清做出贡献呀。
皇上你想想,现在的赋税徭役,都是按照户来收取。
许多女子善刺绣女工,还有医女产婆,这些人别看都是下九流,可哪家哪户离得开,赚的银子可不比男人少。
若是女人能立女户,她们自立门户后,所赚取的银子照常缴纳赋税,对国库来说,积少成多,这笔收入可不少。
总比女人养在闺阁之中,不事生产来得好。”
康熙沉吟片刻,说道:“你所说的有一定道理,只现在断不能轻易做出决断。
物极必反,恐又会惹出风波来。”
万柳心思微转,说道:“我当然不会盼着能一蹴而就,汉人好的得学,不好的得废除。
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未雨绸缪,这当然得慢慢来呀。
又不是说要另立律法,谁不遵守就得真砍头。
朝堂之上能人汉臣也辈出,有识之士颇多,在士大夫读书人中也有声望。
比如张英,李光地,陈廷敬,几位大人都是读书人的楷模,连我这等妇人之辈都听过他们的名号。
若让他们带头,家族中的女儿开始不缠足,其他人争相效仿,事半功倍,还能省去许多麻烦。”
其实万柳主要想拉出陈廷敬,他是山西人,山西妇人是缠足重灾区,有他这么大的一面旗帜在,不用白不用。
康熙失笑,虚点着她说道:“几位大臣估计在家坐不住了,没想到你倒把他们也算计了进去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