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楚历二百七十年,天下大乱。 硝烟弥漫,烽火连天,入目皆狼藉。清殷国边境屡败,内地叛军四起,朝廷强征税款,一时间,民不聊生。 淮南境内一小村庄中,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,一片凄凉寂静中隐隐传来哭声,那是一种长期处于绝望的压抑的啜泣。 一个穿着灰布袍拄着梨杖的半百老人走进了这个名为“莲花村”的小村庄,目露悲悯之色,叹道: “诸邦争权,百姓何罪……” 不知这乱世何时有个尽头! 他摇摇头,背着药箱继续往前走,走到塘边一柳树下时忽然停住。 那老柳树下有一个瘦弱的灰衣孩童,看起来十岁左右,却拿着铲子一下下挖着土,手上已经凝结出血痂,但他却感觉不到痛一般,动作没有丝毫缓慢。 灰袍老人不由得走近,看清后重重地叹了口气。 而那男孩却连头都没有抬,用铲子将堆起来的土拍严实。 老人愈发同情,问道: “此处葬的是谁?” “这是父亲,旁边的是母亲,还有妹妹……”男孩抬起了头回答,一双眼睛如清冽的湖水,沉静异常。 尽管老人一路上见多了亲离子散,但此刻深受震撼。 “你家里还有其他人吗?”老人问道。 “并无。” 男孩手中的动作依旧未停下,熟练地在土堆前固定住一木板,上面一横一竖极其认真地刻着一行字: 吾父秦于筝之墓。 倒是一个识得字的好孩子…… “唉……你可愿意跟随我离开?”他见这孩子自此孤苦一人,心生同情。 而且这孩子看上去颇为不同…… 秦归琅不着痕迹地观察面前这个人,鬓发斑白,看上去年近花甲,穿着粗布衣,却十分干净,身上有药味,又随身带着一个箱子。 这应该是一个游历在外的大夫,没有恶意。 他放下手中的工具,坦率回答道:“好,但需待我回去整理一下东西。” 老人却是挑眉,“娃儿,你不怕我是骗子?这年头贩卖孩童者并不少见。” 秦归琅面上没有丝毫表情,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