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平原的乡村,能给人以庇护的,除了房屋,就是树了。
树的种类很多,数起来最原始的怕至少也有二十几种,以榆、桑、槐、楝、桐、椿、柳、柿、桃、杏……为主要树种。
这里一马平川,雨水丰沛,四季分明,按说应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。
可坦白地说,这里不长栋梁之材。
在平原,树与风的搏斗是长年的、持久的,也是命对命的,就像是一对老冤家。
如果你尝一尝树的汁液,你就会发现,那是苦涩的。
若是果树,或是汁液偏甜一些的树,如果不打药,那肯定是要被虫蚀的。
平原上的树有一个最可怕的,也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共性,那就是离开土地之后变形。
比如柳树,此地最易生长的就是柳树了。
此树生长周期短,取一枝干,插下即活。
春开芽儿如痘苞,风来叶长,一天一个样。
但柳树作为迎风之物,柳枝绵软,柳叶细长,见风起舞,遇势即弯。
此树虽极富弹性,但木质漂松,无筋无骨,加力即折,最易变形。
比如榆树,生长周期慢,皮糙质白,木质也还算坚实。
春来时开绿色的、一串一串的钱币状小花,中间一籽,俗称“榆钱儿”
。
花后树叶就老相了,绿也老油。
这是平原上的看家树,遇上灾年,“榆钱儿”
可以吃,榆叶也可以吃,到了万般无奈时,连榆树皮都被人剥光吃了。
榆树的皮这样一代一代地被人剥吃,它的生命记忆本身就是残缺的。
这样的树种,因含水分多,离开土地后,也是最易变形的。
比如槐树,此树的生长周期一般在十五年以上,周期稍长,木质自然坚硬。
这种树似还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,枝上长有一棱一棱的尖刺,树的汁液沥黄苦如药。
此树春天里开一嘟噜一嘟噜的瓣穗状白色小花,俗称槐花。
槐树汁苦花甜,农家常在花开时采它蒸着吃。
生吃也可,甜甜的。
花开后长扇状小圆叶,一枝枝呈扇状铺展伸开去。
但是,此树离开土地后也易变形,伐后三天,就弯得不成样子了。
比如楝树,生长周期较短,树形直,挺拔状美,长羽状复叶,枝叶也呈扇状伸展,十个月后结实为蛋形黄色小果,俗称“楝子”
。
旧时“楝子”
在农家可以洗衣用。
楝树在乡间的匠人眼里有“楝半干”
之称,因它含水分少,油质多。
但挺拔是外在的,因其木质绵软,材直而无胆,伐后也易变形,只能在烈火烤熏后做板材之用。
比如椿树,分红椿、白椿,又俗称香椿、臭椿。
臭椿味尤其重,十分难闻;香椿味正,可做拌食凉菜的调料之用……乡下人取“春”
之意,常用它做床,以催生繁衍之大事。
虽木质细腻,木色鲜亮,但材质漂软、脆,也易变形。
比如枣树,开星碎小白花,果多为笨枣,个大却木而不甜……枣树的棵身疙疙瘩瘩,丑扭无形,木质虽坚硬耐磨,但长势极缓,还是歪长,难为大料,只能做擀面杖之类的小器物,也最易变形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