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她的作品的走红,反映了一种更健康的欣赏态度在抬头。
从文体角度来说,她的作品的构思、语言以及情节展开的方式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。
她常拎出现代人感觉兴趣的话题,快刀割肉,一下把生活中本质的东西拔出来,很少有不知所云的东西,很少有张冠李戴的东西,这也符合电视剧改编的要求。
(杨莹:《分析:池莉作品为什么走红》)
近来有人把王朔、池莉、贾平凹、余华并称为小说界的“四大天王”
。
说道:“在现悲剧了。”
(李更:《小说界的四大天王王朔、池莉、贾平凹、余华》原载《珠海特区报》)说别的作家跟这几位“天王”
生活在同一时代是“错误”
和“不幸”
,自以为说了句俏皮话,既违反了事实,也是不知文艺与体育区别、不懂文艺生产规律的信口开河。
作者似乎是一个“唯题材论”
者,似乎写情爱如池莉者就是好作家,写性爱如王安忆者就天生低人一等。
这是什么奇怪逻辑?须知20世纪两性题材小说如果不能深入到性爱层面,几无成功者。
不涉及“性爱”
根本不足以表现“情爱”
,男女之情正是以性之差别为生理基础的,并由此决定了情感与本能道德与欲求理性与非理性的多重冲突。
该文作者肯定池莉,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所谓的可读性,收视率。
他说池莉“在圈子里拥有大批读者”
,这话未必准确。
据我所知,不知池莉其人者稀,但充分肯定池莉者更少见。
准确地说,池莉只是一个“在圈子里”
反映平平,在“圈子外”
呼声特别高的作家。
在池莉最近关于创作的表述中,也多次谈到好小说的标准就是“好看”
。
(池莉:《最是妖娆醉人时》,见《给你一轮新太阳》,经济日报出版社,2000年1月版)她为畅销书的价值大唱赞歌。
这或许说明,她不满足于自己畅销书作家的身分,还希望有个较高的文学史价值评价的含义。
在中外文学史上,并不畅销的优秀作品非常多,卡夫卡、卡尔维诺、博尔赫斯、乔伊斯,都不怎么畅销,跟池莉的作品销量简直没法比。
如果我们仅以好看畅销作为标准,那么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师就只有两个。
前半叶是张恨水,后半叶是金庸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