涉县文化部门将愿戏中的祈福仪式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,游客可参与“写愿签—挂神树—观愿戏”
的全流程活动。
2024年,井店镇推出沉浸式愿戏《娲皇祈雨》,以虚实结合的光影技术再现古代祈雨场景,斩获河北省文旅创新大赛金奖。
三、爬虎小调:驱虎辟邪的山野诗章
人虎博弈的生存智慧
爬虎小调起源于辽城乡塔庄村,是涉县第三批县级非遗项目。
明清时期,太行山虎患频发,村民为驱赶猛兽,发明了“敲锣打鼓+火把围猎”
的驱虎法,后逐渐演变为以祭祀山神为核心的戏剧形式。
每年正月十五,村民齐聚山神庙前,头戴虎头帽、手持竹制火把,以高亢的梆子腔演唱《驱虎歌》:“山神爷坐高堂,护得牛羊满山岗;金锣响,火把亮,大虫逃回老林藏……”
表演融合武术、杂耍与山歌,粗犷中透出诙谐,再现先民与自然博弈的生存智慧。
非遗Ip的创意激活
近年来,塔庄村以爬虎小调为核心打造“山神文化节”
,开发虎头帽文创、驱虎主题剧本杀等项目。
2023年,当地青年创编街舞版《驱虎歌》,将传统梆子腔与电子乐混搭,登上央视《非遗焕新夜》舞台,推动这一山野艺术走向大众视野。
四、木偶戏:指尖舞动的乡土传奇
农耕社会的娱乐镜像
涉县木偶戏源于清代,属杖头木偶流派,以漳河柳木雕制偶头,荆条编织骨架,麻线牵引关节,呈现出“木偶如人,灵动似活”
的独特效果。
剧目多取材于《杨家将》《水浒传》等民间故事,表演时,艺人一手执偶、一手敲梆,用方言念白搭配即兴唱词,诙谐幽默处引得满堂喝彩。
旧时,木偶戏班走乡串镇,既是农闲娱乐,也是传播伦理教化的流动课堂。
数字时代的传承突围
面对现代娱乐冲击,涉县木偶戏开启数字化转型。
传承人张永革团队开发“虚拟木偶剧场”
,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复刻传统表演技法;联合中小学开设“木偶编程课”
,让学生设计电子木偶剧。
2024年,木偶戏Ip《漳河柳哥》短视频系列全网播放量破亿,让古老技艺在云端重生。
结语:非遗长河中的涉县答卷
从赛戏的傩鼓声声到木偶戏的指尖传奇,涉县非遗承载着太行山民对自然的敬畏、对历史的追忆、对美好的向往。
通过“活态传承+创意转化+社群共建”
的模式,涉县让古老技艺突破时空界限,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中书写新的文化篇章。
正如弹音村戏台楹联所书:“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”
——这方水土的非遗智慧,正以微小而坚韧的力量,演绎着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